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跨越万公里后小伙从非洲骑行回中国

来源:西亚非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坐骑和行囊 “当年从成都骑行到拉萨用时1个月,从非洲骑行回国只不过要多几个月而已。”他这样说服自己。其实他打算从非洲骑行回国,不是贪恋路上风景,而是想借此活动为当地

坐骑和行囊

“当年从成都骑行到拉萨用时1个月,从非洲骑行回国只不过要多几个月而已。”他这样说服自己。其实他打算从非洲骑行回国,不是贪恋路上风景,而是想借此活动为当地人解决点实际问题。

浙江小伙袁江磊结束西非的支教工作后,本可以坐飞机回国,那样只需1天时间。不料,他却选择了花1年时间,途经16个国家,跨越1.6万km,骑行回家!他不是贪恋沿途风景,而是为了心底那个温暖的梦想——帮助贝宁民众解决用水用电难题。他与西非人有着怎样的特殊情感?又在这段跨越万水千山的旅途中经历了什么?

个性选择,从非洲骑行回国

1991年出生的袁江磊是浙江奉化人,2010年考入重庆交通大学。即将毕业时,他得知学校对口援助西非贝宁共和国的一所孔子大学在招收志愿者前往教授中文、传播中国文化。袁江磊心动了,当即报了名。这时好友好心提醒他,贝宁可是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袁江磊不经意地粲然一笑,说:“世界那么大,我得去看看!富裕的地方和贫穷的地方,都有各自的风景……”

2014年9月,袁江磊到达贝宁。工作之余,他或徒步、或骑行、或自驾、或搭乘小型巴士,几乎走遍贝宁所有地区。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比,当地人的热情与乐观令他印象更深刻。贝宁许多地方特别贫困,住在土坯房里的村民连基本的照明和饮水问题都没有解决,但他们的脸上没有悲苦的神情,反倒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有一次袁江磊到一个村子借宿,那户人家把家里仅有的一张简易床给他睡,他为此感动不已。当地民众诸如此类的行为还有很多,让身处异国他乡的袁江磊感受到了亲情般的温暖。

当地村民用淳朴与善良使袁江磊深受感动,他也想做点什么来回馈缺电少水的村民。可采取什么方式呢?自身经济能力有限的袁江磊没有想好。

袁江磊酷爱户外运动,大学期间有过几次骑行经历,最远的一次骑行经历,是大三暑假历时1个月从成都骑到拉萨。支教期间,袁江磊脑海中闪现的从非洲骑行回国的念头,让自己吓了一跳,而骑友听到这个想法后,也觉得他“疯”了。

“当年从成都骑行到拉萨用时1个月,从非洲骑行回国只不过要多几个月而已。”他这样说服自己。其实他打算从非洲骑行回国,不是贪恋路上风景,而是想借此活动为当地人解决点实际问题。坚定这个想法后,袁江磊开始计划路线、研究签证办理、准备骑行物资,以及设定沿途紧急联系人以防不测。同时,他还联系当地企业,希望企业以给当地人修建水井和太阳能充电站的方式,提供赞助。

骑行在路上

贝宁农村街头

尽管袁江磊充满期待,可一直到出发前,也没有收到赞助。2016年9月10日,袁江磊只好带着遗憾上路。他决定记录沿途的所见所闻,并发布到社交媒体上,向世人展现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真实的非洲,以此回馈支教岁月、回报当地民众。

骑行第4天,袁江磊在多哥首都洛美,接受了新华社驻非洲记者的采访。没过几天,广州一家从事非洲贸易的公司通过这则报道联系到他。听到对方诚意满满的捐款意向后,喜不自胜的袁江磊开门见山地说:“不用捐很多,够建一个水井和充电站就好。”这家公司爽快地答应了,双方约定:袁江磊每骑行1 km,即可累积1美元慈善基金,等骑行活动结束后,慈善基金就捐助给贝宁民众。

“赞助虽然迟到,还好没有缺席。”袁江磊一想到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贝宁民众,会喝上干净的井水、用上电,骑行的动力更足了。“吱嘎!吱嘎!”此时奋力蹬骑的他还不知道,这条绵延万里的回家路将发生多少故事。

状况频出,1.6万km的骑行之旅

2016年10月14日,骑行在布基纳法索街头的袁江磊,从中午开始发高烧、乏力,身上冷热交替。他以为得了风寒,吃了些板蓝根、喝了杯热茶后,就稍做休息。可是,他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持续加重,还出现呕吐症状。

瘫软在地的袁江磊只好向朋友求助。朋友的朋友阿巴斯紧急送他到医院,医生给他抽血做了疟原虫化验后,确诊为疟疾。得知病情,袁江磊反而舒了一口气。调整了一段时间,身体恢复后,袁江磊继续上路。

袁江磊在马里一个乡村骑行时,有个八九岁小女孩见到他后,跑到路边喊着“礼物礼物”。袁江磊停下车子,以为小女孩想要礼物,谁知她给他递来半根黑乎乎的烤玉米。看到袁江磊愉快地啃着玉米,小女孩“格格”直笑,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原本单调辛苦的旅途,因为有了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的善意而充满温馨,也因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风景而变得浪漫。

文章来源:《西亚非洲》 网址: http://www.xyfzzz.cn/qikandaodu/2021/0730/569.html



上一篇:一带一路倡议下湖南省高校对非教育合作基于孔
下一篇: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_中阿博览会的起源、贡献与

西亚非洲投稿 | 西亚非洲编辑部| 西亚非洲版面费 | 西亚非洲论文发表 | 西亚非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西亚非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