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改变中国饮食文化的小麦,竟是4500年前从西亚而

来源:西亚非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说起中国面食文化的代表,馒头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一个品类,作为冬季北方人几乎顿顿必吃的主食,给予人以温暖和慰藉。那带着甜味与酒味的香气,是源自小麦研磨成粉后发酵的结果

说起中国面食文化的代表,馒头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一个品类,作为冬季北方人几乎顿顿必吃的主食,给予人以温暖和慰藉。那带着甜味与酒味的香气,是源自小麦研磨成粉后发酵的结果,从粒食到粉食,中国人对小麦这一原材料的极致开发,渗透着中华世代传承的智慧。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小麦并不是本土作物,而是大约4500年前的史前时代,从西亚而来的外来物种。

馒头以小麦面粉为原材料,别称“馍”、“蒸馍”,味道松软可口,营养丰富,是中国人的日常主食之一。

从史前西亚远道而来的小麦

作为与中国、中南美洲、非洲齐名的世界四大农业起源中心,西亚的农业起源中心区域被称“新月沃土”,范围包括如今地中海东岸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以及两河流域的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和伊朗的部分地区。在西亚初始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鹰嘴豆、豌豆、蚕豆等,被驯化的家畜主要有绵羊、山羊以及牛等。

西亚是与中国、中南美洲、非洲齐名的世界四大农业起源中心。

在西亚,考古曾发掘到最早的小麦遗存距今约9000年,这意味着早在公元前7000多年,两河流域的先民就已经开始种植如今馒头的原料—小麦。作为天生适应冬季寒冷潮湿、夏季炎热干燥的地中海气候的作物,以小麦为主体农作物的西亚农业,作物产量方面所达到的水准,相当于中古世纪欧洲的十倍之多,为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巴比伦文明的辉煌打下经济基础。

小麦传入中国的可能路线及中国各地出土碳化麦粒的年代时间示意图

之后随着两河流域文明的强盛,小麦开始向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欧洲等地传播,也向东北通过中亚传播到了东亚的中国。据考古发掘出来的碳化麦粒的同位素测定,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可追溯到距今4500?4000年间,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时代。这点在中国最早的古代文字—甲骨文(公元前14?11世纪商代晚期)中出现的有关小麦的文字记载得到证实。

小麦在史前4500年前传入中国,在商代晚期的甲骨文中,“麦”字表示大麦,“来”字表示小麦。

在甲骨文中,有两个字与麦类谷物有关,一个是“麦”字,被诠释为大麦,另一个是“来”字,被诠释为小麦,这两个字都是象形字,字体的形状像一株即将成熟的麦子,麦叶直立,麦穗下垂。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所以从字义上讲,“来”字的本意应该就是小麦,后来才被假借为“来往”的意思。

甲骨文中的“禾”是小米植株的象形,下为根,中为叶,上为谷穗,穗子饱满低垂。

小麦的“麦”与往来的“来”,一个是名词、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农作物、一个是方向性运动,两个词义风牛马不相及。这种假借看似没有什么道理,但它也许恰恰说明了,华夏的祖先早知道小麦并非中国的本土产物,而是外“来”的物种。

考古发现的小麦炭化颗粒,年代距今有4100年,它们入土前经过炊煮,入土后若干年就干结炭化。

而在当时,中国的农业起源有两个独立发展的脉络,一个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方稻作农业起源,所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是稻米;另一个是沿黄河流域分布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由于干旱缺水,所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有谷子(粟即小米)、糜子(黍即黄米)和大豆(菽)。当然还有一些被驯化的家畜,主要有狗、猪,可能还有鸡。所以谷子和糜子都是起源于距今1万年前的中国本土。

2004年考古学家在罗布泊的小河墓地,发掘出了距今4000年的小麦和粟颗粒。

或许是因为小麦的产量远高于谷子和糜子这两种杂粮,所以外来之物的小麦后来居上,逐渐取代了小米成为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也成为了北方人的主食。2004年,在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的小河墓地里,发掘出了完整且已碳化的小麦和粟,证明早在张骞凿空西域(公元前138年)之前,东方文明与西亚文明就已经有了连接通道,这是一个传奇。



上一篇:把日子过得像大片!杭州63岁大姐旅拍十年:能做
下一篇:NBA非洲大陆的“星计划”